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高血压正是这些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发达国家和比较发达的国家,高血压发病率高达20%以上。即使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
中医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
根据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来看,它当属于中医的“眩晕”、“头痛”等病证范畴,中医早已对其病因病机有较深刻的认识。目前,从中医角度深入认识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无疑对高血压病的防治与调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于长期的精神紧张、忧愁思虑、急躁多怒、起居失常、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肝、肾、心、脾等脏腑的阴阳平衡失调所致,尤以肝肾的阴阳平衡失调为发病的关键。
肝与血压的关系
肝与血压的关系中医认为肝主藏血,以调节全身脏腑经络的血液供给和精神情志的变化。
肝之本体藏血,故为阴;肝之功能主疏畅经络,调节气血升降,故为阳。肝之阴血充足,肝之阳气平和,二者协调,才能维持人体各脏腑经络气血分布和流通正常,保持精神情志的舒畅平和,不郁不怒,进而使血压相对平稳。相反,若肝血不足,全身经络失养,则易造成血脉拘急痉挛,使血脉管腔狭窄,血流不畅,不能正常向各脏腑器官供血。各脏腑器官,尤其是居于身体最高位的头部,为了得到足够的血液供给,不得不迫使血压升高。
这就好像用水管向高楼供水一样,如果水管畅通,那么,用正常的压力就可将水顺利压至楼顶。但是,如果水管内发生部分堵塞,造成管腔狭窄,水流不畅,这时再想将水压至楼顶,若不疏通水管,就必须加大供水的压力。
肝火日久,又易耗伤肝阴,造成阴虚阳亢,使人体兴奋与抑制的平衡失调,出现慢性头晕头痛,耳鸣耳聋,时轻时重,口燥咽干,午后两颧潮红,手足心发热,两目干涩,失眠健忘,夜间盗汗,血压升高等症。
肾与血压的关系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其功能关乎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及衰老。肾中之精,为人体的真阴,其化为功能,则为人体的真阳。也就是说,肾的阴阳为人体阴阳的根本,是最重要的物质和功能。
正常情况下,其他脏腑有余的营养物质都会下藏于肾,形成肾阴。肾阴充足,也会随时相济其他脏腑。在生病时,其他脏腑阴液的损伤,则可影响到肾,使肾阴受损。
临床上除见其他脏腑阴虚症状外,更进一步出现腰膝酸痛,牙齿松动,遗精脱发等肾虚的特有症状。而且,一旦肾阴虚损,就说明其他脏腑之阴早已不足,提示病情达到相当严重程度,故中医有“久病及肾”之说。
在众多脏腑相互关系中,尤以肝与肾二脏关系最为密切。因肝血与肾精可以相互化生,故中医称之为“肝肾同源”或“精血同源”。正因为这样的特殊关系,所以在疾病情况下,二者往往荣则共荣,损则俱损。也就是说,肝血虚极易引起肾精不足,肾精不足也极易引起肝血虚损。因此,在临床上我们很少见到单纯的肾阴虚或肝阴虚患者,而往往是肝肾同时阴虚。肝肾阴虚,又往往导致肝阳上亢,使人体兴奋与抑制的平衡失调,血压升高。
专家推荐姜淑芳中医主任医师
医院中医科主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从事临床、教育、科研工作50多年,发表相关医学论文数十篇,擅长诊疗代谢性疾(痛风、糖尿病、高血脂)、甲状腺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风湿免疫病等内科疑难杂症。
尤其大部分中晚期糖尿病人(包括胰岛素依赖型),经采用中草药治疗后,可达到减少西药,对早期、中期糖尿病人血糖控制理想,甚至达到脱离西药后、仍然理想控制血糖的效果。对糖尿病合并症的预防和治疗,积累了大量成功的临床病例,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对于痛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等妇科疾病辩证明确,疗效显著,对尿道炎、膀胱炎、肾功能不全等泌尿系疾病有独到的见解,擅长儿科常见、多发病及部分疑难病的诊断及治疗,儿童呼吸、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专长突出,深受广大老年患者的认可与好评。
出诊时间:每周一上午
如您身体有任何不适,可点击“阅读原文”立刻咨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