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症,该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但随着我国人们生活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该疾病的发病人群也出现了年轻化趋势,如相关数据表明,我国35-74岁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病率高达27%,患病人数已接近1.3亿,且患病人数每年以万以上的速度增长。高血压不仅发病率高,同时还可对患者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下面来看看高血压到底有哪些危害。
1
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的症状因人而异,早期多无明显症状或可能无症状,仅在情绪波动、精神紧张、劳累后出现血压升高,而在充分休息后,上述症状又可消失。随着病情进展,可导致血压水平持续升高,逐渐会引发人们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心悸、胸闷、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夜尿增多、肢体麻木等症状,若出现这些症状表明为缓进型高血压病。而当血压突然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还可引发人们出现眩晕、头痛、呕吐、心悸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抽搐、神志不清,此时被称为急进型高血压病,急进型高血压病不仅可引发上述症状出现,同时还易导致患病人群在短时间内发生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和病变,如心脏病、脑出血、脑中风、脑梗死、肾功能衰竭等,这些并发症又可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另外,按照正常血压标准(/85mmHg),高血压可分为三期,各类分期高血压对患者机体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如高血压Ⅰ期(-/90-99mmHg),此期患者多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心悸、胸闷、记忆力减退等症状;高血压Ⅱ期(-/-mmHg),此期患者除出现上述症状外,还可发生一系列器质性病变,如心脑肾损害、左心室肥厚等,但其功能尚处于代偿状态;高血压Ⅲ期(/mmHg),此期患者不仅会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心悸、胸闷、记忆力减退、抽搐、神志不清等症状,同时还可出现有脑出血、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病变,且已进入失代偿期,随时可发生生命危险。由此可见,高血压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临床综合征,因此,就需要人们积极预防该疾病的发生,或在发生高血压后尽可能地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自身血压水平升高,才能保障其自身健康。
2
高血压的预防
排除遗传因素外,高血压的发生与长期的情绪激动、易怒、紧张、焦虑等精神和心理因素、膳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不合理(如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和钠盐、低钾饮食、大量饮酒、长期吸烟等)、久坐不动、肥胖等因素也具有密切的关联,且这些因素也是促进血压水平持续升高的重要原因,因此,为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或防止缓进型高血压病进展为急进型高血压病,就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下几点内容:
2.1合理饮食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多食一些含钙高的食物、绿色蔬菜和水果,如豆制品、奶制品、西兰花、韭菜、芹菜、苹果、梨等,少食或忌食肥肉、动物内脏、蛋黄、鱼子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严格控制钠盐摄入量,以促进心脏负荷减轻和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另外,还需戒烟禁酒,才能有效控制血压水平。
2.2适当运动
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如进行散步、慢走、打太极、练五禽戏等有氧运动锻炼,可有效改善机体血压水平。运动过程中,尽可能有家属陪同,以免发生晕倒而受伤。
2.3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
为避免血压升高,人们需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休息,尽可能避免熬夜。
2.4保持良好的精神和情绪状态
为避免血压升高,人们还需保持良好的精神和情绪状态,遇到不愉快或应激事件时能合理调整自身情绪,或向亲人、朋友倾诉内心的不快,或参与一些娱乐活动转移自身对负性情绪的注意力,以将压抑的情绪宣泄出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点击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