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高血压发病原因 > 发病原因 > 不要把高血压看作常规疾病

不要把高血压看作常规疾病

发布时间:2021-8-1 10:18:53   点击数:

昨天说到,血压在本质上是生命震荡的能量场。那么,人类是怎么满足直立行走的能量需求?怎么把能量快速精确地分配到指定器官的呢?

一、长期机制:肾-体液调节

事实上直到今天,人类还残存着“直立性低血压”,就是蹲着猛然站起来,会头晕。这是因为血压对抗重力,一过性降低,导致脑部供血不足。直立行走需要一个可以长期升高的血压。

人类是怎么做到的呢?约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发现并开始吃氯化钠(盐)。除了多吃钠,人类还进化出了一系列的机制,让肾脏排出更少的钠,从而增加血液里钠的浓度,获得长期稳定的血压。这个机制称为“肾-体液调节机制”。当血压过高时,人体会分泌一些激素让肾脏排出过多的钠,从而适当调低血压。

二、短期机制:肾上腺素受体的快速精准调节

为了尽可能快速,血压的调节信号是通过神经传递的。在所有身体信号的传递中,神经以生物电的速度传递,是最快的。血压的调节信号走的是从大脑、脊髓出发的交感神经这条高速路,可以在1秒内将信号传递到全身。交感神经的末梢和心脏、肺脏、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全身重要器官的血管相连。交感神经兴奋后,它的末梢会分泌肾上腺素这类物质,这些物质和血管壁上的受体发生作用,就能收缩或舒张血管。

人体依靠血管壁上不同种类和数量的“肾上腺素受体”,来实现精准调节血流。神经冲动释放的肾上腺素只有与血管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收缩或舒张血管的效应。不同部位受体的种类、数量不同,比如,α1受体能强烈的收缩血管,而β2受体则相反,能扩张血管。所以,不同部位血管壁的收缩情况就完全不同。这样就实现了对血压的精准调节。不同器官需要的供血量不同。人脑仅占全身组织的2%,但血流却占全身的15%,耗能占全身的25%。研究发现,即使只是简单的握拳头,大脑运动区的血流也要增加;如果开始阅读,大脑语言功能区的血流在1秒内会明显增加。正是肾上腺素受体精细的分化,实现了快速精准分配局部血流,使人类进化出高级神经系统以及最能思考的大脑。

与此同时,那些重要、优先供血的器官——大脑、心脏、肾脏,是血压最容易升高的地方,也成了最容易被高血压摧残的器官。

三、药厂推动修改高血压的标准

年之前,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高血压确诊标准都是/95mmHg。但在年之后,全球的医学指南大都调低了标准,换成/90mmHg。近年来,专家发现/90mmHg的标准可能还是高了。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的SPRINT试验。试验人员把高血压人群的收缩压降到mmHg以下,发现,与传统降到mmHg相比,这些人冠心病和脑卒中的死亡率都明显下降。现在,美国的标准是/80mmHg,而欧洲和中国仍是/90mmHg。在欧美,很多试验的幕后推手都是药厂,药厂希望把更低的数值写进指南,这样需要的降压药就更多。这也是标准不断变化的原因。所以,高血压和常规疾病的诊断标准不一样,该标准完全是人为规定的,而且一直在变。

四、高血压像是衰老的必然

一个基于全球90个国家的统计显示:40岁到49岁的人,高血压的发生率约31%;50岁到59岁,约45%;60岁到69岁,大于60%。美国的数据显示:到75岁,高血压的发生率为90%;85岁以上,发生率几乎%。

五、高血压的危害

虽然一过性的高血压对人体没有直接的危害,但是如果血压长期升高,就会加剧人体出现各种并发症的可能。第一,是损伤血管。长期升高的血压冲击血管壁,对血管带来持续的物理损伤。原理是这样的:血管壁感受到血压持续增高后,为了防止自己被冲破,会通过增生让自己变得更粗壮,这称为“血管重建”。增生的血管是向管腔内生长的,使管径更小;而且重建后的血管弹性变差、不敏感,所以血压就越来越高!第二,通过对血管的损害,间接损伤脏器。原理是这样的:长期的高压冲击会导致血管壁上的内皮细胞受损,而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过来帮忙。就像皮肤有伤口,免疫系统会来帮忙止血、杀菌。但免疫系统不懂修复这种血管的损伤,反而因为免疫因子长期攻击伤口,加重了血管壁上的炎症。久而久之,就会增加血管里形成斑块的几率,导致血管狭窄。狭窄发生在心脏的血管,会导致冠心病;发生在大脑的血管,会导致中风;发生在肾脏的血管,导致肾功能减退;发生在眼睛的血管,导致视网膜出血、视力下降等。所以,高血压是这些疾病的危险因素,而不是疾病本身。高血压把人体拖入非稳态环境,时间长了,人体随时可能崩塌。

六、高血压的界定标准

冯医生建议,不要把高血压看作是一种常规疾病,这样才能理解对它的预防、逆转、治疗的思路。要从生命全周期血压变化的大规律来确定它的诊断界值,而且应该是相对个性化的。首先,要根据年龄。25岁到35岁,满意的血压应该是/75mmHg,这样才能给衰老带来的血压升高留出空间。40岁前,尽量不超过/80mmHg。40到50岁,应该维持在/80mmHg;55岁前,/85mmHg以下。到65岁,保持在/90mmHg就不错。因为一方面,这时候脑血管大概率已经狭窄硬化,如果血压太低,大脑供血可能不足;另一方面,即便血压高一点,也不足以在有限的寿命里积累出真正的器官损害。其次,界值不能离开基础血压。基础血压就是成年后血压的平均水平。基础血压低一点、高一点,问题不大,因为它是你血管适应的稳态。但离开稳态太远,损伤就必然发生。所以,收缩压升高超过20mmHg、舒张压升高超过10mmHg,也是判断高血压的重要指标。最后,界值要满足自身供血的最低值。血压再低也要有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满足自身供血需求的血压值。

***

每次看到不断调低的血压界值,冯医生都要提起她的老师韩启德教授(科学院院士)的话“人们对现代医学的不满,不是因为她没有作为,而是因为她不知何时为止。”

***

下周末介绍,如何预防高血压。

明天周一回到《行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suimenye.com/fbyy/7567.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