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量个血压。”
“好的,胳膊伸过来。“
······
“/。”
“啊,我前一段时间刚量过,那会还正常的!”
“你深呼吸,我们再量一下。别紧张啊!”
······
“/。”
“啊,医生,我这是不是就算得了高血压了啊!?”
“那那么容易啊。”
是的,虽说高血压发病率很高,但要确诊一个人是不是真的得了高血压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一两次的测量就能确定下来的。在我国,对高血压的诊断有着严格而明确的要求,那就是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年最新版的高血压指南,甚至还就非同日做了更具体的建议,即隔1-4周测一次(如果第一测得的血压高于/mmHg,可以不用隔这么长时间),以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对血压的影响。其目的乃是在不放过一个高血压的同时,也不轻易诊断出一个高血压,以免过度医疗。毕竟,降压药一旦开吃,可不是轻易就能停掉的。此外,除了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外,在确诊高血压之前还要排除一个特殊情况,那就是白大衣高血压。哈哈,你没看错,高血压中的确有这么一个奇特的存在,且在高血压人群中的占比还不低。曾有数据指出,被医生诊断出的高血压中,有约30%左右的白大衣高血压,高龄人群甚至超过了50%。而这个白大衣指的就是医生们的“工作服”。至于所谓的白大衣高血压,简而言之就是在家里测出的正常血压(往往低于/85mmHg),医院就莫名其妙的不正常了(高于/90mmHg但低于/mmHg)。白大衣高血压由来已久但直到年才被首次科学描述。
白大衣高血压也叫诊室高血压,非是“白大衣”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其所代表的医生以及医疗环境对患者心理造成的一种警觉反应,该反应能在短时间内升高血压。
这种警觉反应估计拜远古质朴得有点不忍直视的治疗手段所赐,讳疾忌医就是警觉反应的一种心理表现图片来源:tuchong
此外,医院拥挤、嘈杂的环境,就医时的紧张、焦急的情绪也起着一定的叠加作用。
也正因此,家中测量血压越来越被倡导与推荐。其实吧,只要选用的血压计符合计量标准且测量血压的方法正确,在家测医院测得的更准(但诊断标准要降低5mmHg,即超过三次大于/85mmHg便可诊断为高血压)。
至于白大衣高血压对心脑血管的危害,目前还缺乏明确而公认的说法,应对措施也以加强监测为主而不提倡药物干预(当然,有头晕之类的症状及有家族遗传史的可考虑小剂量长期服用降压药)。
所以,如果怀疑自己应该还没有到高血压那一步,医院测得的血压确实也超过了正常值,可先考虑白大衣高血压的可能性。毕竟,这种高血压的发病率还真不低。
最关键的是,无症状、单纯性的白大衣高血压暂可不必用药。当然,如果确诊是白大衣高血压且担心它对身体存有一定的危害,可服用一段时间的日本纳豆激酶。
日本纳豆激酶虽然也可降血压,但它不是药,没有副作用且可随用随停。
最后想再提一句的是,即使排除了白大衣高血压,也要务必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以免被轻率的冠上高血压的帽子。现在很多推销降压药的人,尤其是假专家往往喜欢“一蹴而就”,然后再各种套路的,让你为他手里价格不菲的降压药买单!封面图来源:tuchong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