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压是大家熟知的“三高”中的老大,而近年来高血压发病率不断攀升,足以令大家对其有效防治引起重视。那么,究竟该如何来防呢?有句话叫“病从口入”,你吃进嘴里的东西很关键。
日前,《美国高血压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认为同样的食物如果烹饪方法不同致高血压的风险也就有差异,该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外吃饭次数越多,血压高风险越大。
这个结论靠谱吗?针对外国人做的研究中国人是否适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科学防治高血压?心血管病专家和营养专家给出了科学解释。
研究每周在外多吃一餐饭,患前期高血压风险提高6%
曾发表在《美国高血压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在外吃饭次数越多,血压高风险越大”,甚至还计算出具体的概率,每周在外多吃一餐饭,患上前期高血压症状的风险就会提高6%。
据介绍,该项研究是由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研究生院的研究者们完成的,他们在年11月至年3月间,针对年龄在18-40岁之间的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他们的日常饮食及运动习惯,并为受访者测量身高、体重和血压值。
研究发现,名受访者中有27.4%出现前期高血压症状,2.2%是高血压患者。这两类人群平均每周在外用餐约12次,而血压正常的受访者平均每周在外用餐约9次,他们常去的场所包括学校餐厅、餐馆和周围的大排档等。这说明,除了性别、体重和运动量外,在外用餐的次数也与前期高血压之间存在着关联。
研究还发现,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前期高血压,受访男性中有50.9%属于前期高血压,而女性只有9%。
请注意,研究中所提到的前期高血压指的是血压偏高,但还未被确诊为高血压的阶段,这种情况在年轻群体中较为普遍。
专家说法心血管病专家: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医院副院长张邢炜是杭州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的所长,他在听完这个研究结论后认为:“有一定道理”。
“影响血压高低的重要因素是钠,而饮食中钠主要来源于盐、味精、鸡精等调味品。我曾经在美国住过一段时间,感觉他们餐厅里做的食物还是偏淡的,但中国菜就普遍偏咸,所以这个研究结论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蛮适用的。”张教授说,他日常的临床工作中,有不少患者的切身体验都验证了这个研究结论。
一位37岁的中年男子因经常犯头晕找到张教授,一量血压为/90毫米汞柱,诊断为初发高血压。这位老兄反复强调,他的爸爸妈妈都是高血压患者,他应该是遗传所致,但仔细一问,他父母都到50多岁才得高血压,并不像他这么年轻。
于是,张教授把长沙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