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程度与病情轻重相匹配
高危的高血压患者,用点好药,控制危险性,还要降低危险因素,如并冠心病等危症: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和糖尿病,血压要求非常严格的,必须/80mmHg,并且有些中期的病人收缩压/,或者舒张压<70-80都是可以的,如果是二级以上的高血压,若/mmHg,一个药物肯定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必须≥2种药物小剂量合用,比一个药用足了效果好,尽快达标,摸索维持方案。
特定人群勿将血压降至过低(/70mmHg)
不是血压越低越好,特定人群勿将血压降至过低(/70mmHg):比如说年龄80岁左右,体弱多病合并较重的肝肾功能不全者,严重颈动脉/颅内动脉狭窄合并脑缺血者,脑梗后伴有严重的双侧肾动脉狭窄伴肾功能不全者等等。晚期的病人血压可以适当的高一些,高血压指南显示-,当然尽量往好的方面,因为病人好多血压很低,改善供给提供更多。
提高达标率,合用小剂量利尿剂
光运用两个主力药物是不够的,一定要合用小剂量利尿剂。尤其是高危高血压,小剂量利尿剂优先推荐,比较好的有噻嗪利尿剂,也可以用潘利尿剂,都是很重要的药物。
保持24小时血压平稳理想水平
不但要使血压水平持久平稳达标,只有保持24小时平稳持久达标,才能24小时有效保护心、脑、肾。
合理配伍
合理配伍的作用是取长补短,正作用协同相加,副作用相互抵消。
全面控制心脑血管病的多重危险因素,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降血压的目标就是为了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死亡。
如何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及品种的思路?
1.是在准确诊断、充分评估病情及其危险性的基础上,我们要掌握药物的疗效循证证据、药代学、药效学以及安全性特点。
甚至有些说明书要认真阅读一下,常需≥2种合适药物合用。
2.配伍原则
疗效叠加、协同或互补;不良反应互相抵消;防治结合、血脂血糖综合全面达标、戒烟戒酒,减轻体重;少花钱多办事,提高效价比;少担风险多获效益,理想的效险比。首先要治好病,然后全面、高水平、高效率地达标。
3.客观评价高、中、低危险性
客观评价病人的危险性,治疗强度务必与病情程度相匹配,避免“忽左忽右”的错误,避免对低危者治疗过度、对高危者用药不足。
4.了解药品循证证据,按最新指南选药
要了解药品的特点,每类药物都是有不同的特点,有共性也有特性,有条件时,选用比老方疗效更好的新药,但不能排除合用有证据老药。要新老药物搭配、互动防治。
5.个性化用药、针对性应强
个性化用药的原则主要是为了针对性应强。譬如,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及蛋白尿阳性,选用有多项适应证的ACEI/ARB类药物,不仅降血压,而且一举多得,不仅降血压,并且医药多效,改善左心室肥厚、对冠心病二级预防,不但能降血压还综合保护靶器官,治疗原则是治疗效率应该最大化。
6.单用RAS拮抗剂ACEII/ARB不如复降片效果好
比如说单用RAS拮抗剂ACEII/ARB不如复降片效果好,原因是不合用利尿剂等所致。其实一个降压药肯定不如多个药物,因为老用复方降压药,多则7种药物,少则也要4种药物,所以他是一个复方制剂,我们也应该根据最新的医学知识,配比一个合理的处方。比如说RAS拮抗剂配利尿剂效果最好,最好自己配制最适合具体病情的以ACEI/ARB为基础的合理的新的复方。
7.新降压药ACEI/ARB或长效CCB,半衰期较长
新降压药ACEI/ARB或长效CCB,为什么强调这两个合用好呢,他们是强强联合,而且半衰期比较长,大部分能维持24小时,一定要避免长效药物刚用几天疗效尚未展现前,就草率换药;以至于下结论说这个药物效果不好,还要避免不合理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