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而且有资料表明,在我国能够自己发现患上糖尿病的患者只占四分之一,多数患者因病情被忽视而延误诊治,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且引起长期的视网膜、肾脏、血管及神经组织并发症和后遗症,导致预后不良。因为多数早期的糖尿病患者并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最好经常进行体检,以便尽早发现糖尿病,若家属中已有人患糖尿病的,就更要经常检查。
(1)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尿常规:糖尿病的检查手段很多,最终诊断糖尿病的依据是血糖测定。空腹血糖(FSG)、餐后2小时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表示的是不同时段的血糖浓度。尿常规中要注意尿糖、尿蛋白和尿酮体的情况。血糖和尿常规应每半个月检查一次。
(2)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GHb;HbA1c)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浓度。糖化血清蛋白(GSP)反映的是过去1~2周内的平均血糖浓度。这两项测定都作为糖尿病控制的监测指标。前者每2~3个月检查一次,后者每半个月可以检查一次,以监控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3)血清胰岛素、C肽:胰岛素(Ins)、C肽(C-P)测定,用于区分1型或2型糖尿病,同时用于确定是否需要采用胰岛素治疗。C肽也可用于鉴别低血糖的原因是胰岛素瘤过度分泌还是患者自己注射了胰岛素。还可以用于判断胰岛素瘤切除是否完整或是否转移,以及用于胰岛移植手术后的监测。
(4)尿液微量白蛋白、尿液转铁蛋白:在糖尿病的多种并发症中,只有糖尿病肾病是唯一可用实验室指标来长期跟踪评价的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的实验室指标,不同于传统的肾功能检查和尿液分析,其关键在于对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与监测。若错过时机,一旦被临床上证明为糖尿病肾病,则很有可能慢慢地发展成肾功能衰竭。这就是说糖尿病的肾损伤早期尚未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若此时未能及早发现,错过了这个时期,就可能发展为不可逆的了。糖尿病患者发生肾脏损害时,尿液中排出的白蛋白就会增加,若24小时尿液中白蛋白排出量达到30~毫克,则说明肾脏已有病变。尿中转铁蛋白排泄增加也可以敏感地反映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害。尿液微量白蛋白(mAlb)、尿液转铁蛋白(MTFU)测定是早期诊断、早期介入以大大推迟肾脏合并症发生的敏感指标。建议应每半年到一年检查一次。
(5)肾功能、血脂、肝功能:每半年检查一次,以了解病情进展和并发症的情况,便于及时采取相应医疗措施。
(6)检查3个自身抗体: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抗胰岛细胞抗体(ICA)、抗胰岛素自身抗体
高血压病的体检项目有哪些?高血压病患者想通过体检来了解自己的高血压病情控制情况,了解心脑血管和肾脏等重要器官是否受到了高血压的损害,了解自己是否合并有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其他危险因素,可以选择做下列项目的检查。
(1)尿液常规和肾功能检验:高血压病患者若血压不被控制,病情持续发展,可在5~10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出现轻到中度的肾小球动脉粥样硬化。尿液常规检验有少量蛋白尿。若肾小球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发展,则出现大量蛋白尿,肾脏病变加重,体内代谢废物排泄受阻,血液中肌酐、尿素大量增加,反过来又促进高血压的进展而形成恶性循环,就是说高血压引起肾脏损害,肾脏损害又加重高血压病,最终导致肾实质坏死、尿毒症和肾功能衰竭。因此,高血压病患者应每隔一定时间,最好每两个月检查一次尿液常规和肾功能。
(2)同型半胱氨酸和叶酸检验: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是我国居民脑卒中(中风,指脑血管破裂或者阻塞)高发的“罪魁祸首”之一,也是导致高血压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最大“帮凶”。为了强调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重要性,我国学者将这种伴有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的高血压命名为“H型高血压”,“H”在这里既指高血压(Hypertension),又指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在我国,约有3/4的高血压病患者为“H型高血压”,因而,由我国学者制订的《H型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中建议,所有高血压病患者都应该进行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检验。同时提出只吃降压药阻挡不了脑卒中,补充叶酸就能够使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降低20%以上,进而使脑卒中的风险降低25%。叶酸可以由药物补充,也可以从新鲜蔬菜中获得。
(3)血液生化检验:包括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高血压病易合并糖尿病,这两者又是引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肾脏血管病变及糖尿病肾病密切相关。胆固醇、甘油三酯增高与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促使冠心病发生。因此,高血压病患者的血糖、血脂应作为常规检查的项目。
此外,多数高血压病患者,血液黏稠度升高,当合并高脂血症时,血液的黏稠度将变得更高,致使血流减慢,容易形成血栓而导致严重后果。因此,中晚期高血压病患者应注意血液流变学的异常。
(4)还可以做醛固酮(Ald)、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Ⅰ和血管紧张素Ⅱ的检验。
(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如有版权涉及,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