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糖尿病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问题。糖尿病也是诱发心血管疾病和发展成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疗指南中对于糖尿病伴随的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大都推荐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s)。
不管是ACEi类药物还是ARBs类药物,两者都是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II来发挥降血压的作用,但是临床上,您对于两者药物之间的选择有明确的目的性吗?
最近来自台湾的Lung-ShengWu教授研究团队,给了我们临床医生在针对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治疗药物选择上的意见,Lung-ShengWu将其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CardiovascularDiabetology杂志上。
ACEi和ARBs药物降血压的作用原理和机制
1.ACEi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1)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扩张血管,抑制交感神经兴奋;(2)抑制缓激肽的降解,前列腺素生成增加,同时拮抗组织增生。
2.ARBs类药物(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II的效应来降低血压。
Lung-ShengWu教授研究团队,对来自于台湾糖尿病数据库的患者样本进行了基于人口的动态列队分析研究。通过对大量糖尿病患者分别使用ACEi类药物和ARBs类药物进行治疗时发展成终末期肾脏病(ESRD)和主要不良的心血管事件进行统计分析。
ACEi类和ARBs类药物对糖尿病患者发展为ESRD的差异
研究团队中选取了符合要求的名使用ACEi类药物治疗伴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名使用ARBs治疗伴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被统计分析的糖尿病患者中发生发展成为ESRD(终末期肾脏病)的概率在分别使用ACEi和ARBs药物治疗患者中是有统计学差异的:
单独使用ACEi治疗的患者发生发展为ESRD的概率为0.44%,但是使用ARBs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发生发展为ESRD的概率可以达到0.63%。数据表明使用ACEi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发展为ESRD的概率要明显低于单独使用ARBs类药物的患者。
对分析样本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在那些并不伴有慢性肾脏病(CKD)的糖尿病患者中,使用ACEi类药物治疗时发生发展为ESRD的概率为0.3%,使用ARBs类药物治疗发生发展为ESRD的概率为0.37%。
在伴有慢性肾脏病的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上,使用ACEi类药物和ARBs类药物治疗发生ESRD的概率分别为1.39%和2.34%。
ACEi类和ARBs类药物对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差异
同时,Lung-ShengWu教授研究团队也发现,使用ACEi类药物和ARBs类药物进行治疗时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几率相差不大,分别为9.33%和9.62%。但是在使用ACEI类和ARBs类药物治疗发生中风的概率却有很大的区别,使用ACEI类药物治疗时发生中风事件的概率要高于使用ARBs类药物。
结论总结
Lung-ShengWu教授研究团队的成果在对我们临床医生在对药物的选择上提供了新的思路。也许以前我们在选择降压药物时可能并没有去思考其细微的差别,现在也许是改变的时候了,现将全文主要结论总结如下,供各位同行参考。
1.Lung-ShengWu教授通过对大量样本进行分析后,表示针对亚洲的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选择ACEi类药物进行治疗时发生ESRD(终末期肾脏病)的概率低于使用ARBs类药物。
2.特别是治疗前已经伴有慢性肾脏病(CKD)的糖尿病患者使用ACEi类药物比使用ARBs类药物患ESRD(终末期肾脏病)的概率低。
3.虽然使用ACEi类药物和ARBs类药物治疗糖尿病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几率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但是使用ARBs类药物治疗时发生中风的可能性要稍稍低于使用ACEi类药物。
本文作者:Jensen,医院
责任编辑:张开平;图片:Shutterstock.白癜风是否传染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